關于印發《濟南市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濟科發〔2020〕10號
各區縣科技局、濟南高新區科經局、萊蕪高新區企業服務局,市直有關部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現將《濟南市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濟南市科學技術局
2020年3月30日
濟南市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濟南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2022年)》(濟政字〔2019〕89號),加快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發揮科技服務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F提出濟南市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緊緊圍繞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需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孵化載體平臺,提升科技服務創新能力,引進一批高端化、專業化科技服務主體,豐富一批平臺化、數字化科技服務新業態為抓手,創新服務模式,優化空間布局,加快構建服務機構健全、產業鏈條完整、組織形式新穎、投入渠道多元化、區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服務業向專業化、網絡化、規?;?、國際化方向發展,打造濟南科技服務業品牌。
(二)發展目標。到2022年,全市科技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3500億元,全社會R&D經費占比達到2.90%,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4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00億元,打造結構優化、支撐有力、創新引領的科技服務體系,推動一批帶動作用強的科技服務業龍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形成具有特色影響力的科技服務產業集群。
二、主要任務與措施
(一)深化發展研究開發服務。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重點推進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中國科學院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先進電磁驅動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中科院系資源集聚;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引領,打造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泛在智能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前沿技術研究院、軍民融合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形成“1+10+N”新型研發機構體系;積極推進信息安全、醫養健康山東省實驗室建設,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支持高水平研發機構建設。對我市十大千億產業新獲批國家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研發機構的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扶持;新獲批省級研發機構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扶持;新獲批市級研發機構的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扶持。
支持企業持續加大研發費用投入。對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企業,按其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部分的10%給予補助;對年銷售收入2億元(含)以下企業,按其當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費用總額的10%給予補助;單個企業年度最高補助1000萬元。
支持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對首次認定的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晉升為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加快發展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持續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需求,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為導向,打造一批技術成果交易機構,提升技術轉移服務能力。培育一批通業務、精技術、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構建技術經紀人才培育體系。2022年培育技術經紀人1000人。
加快推進駐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產業化。以省市共建的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濟南)為核心,以科技成果評估鑒定服務、掛牌交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科技金融服務、園區落地服務、技術經紀業態培育服務為支撐,打造濟南科技成果轉化“1+6+N”平臺,成為省級市場統領、區域聯動、線上線下互補、公益服務支撐、市場主體運營全鏈條式服務體系。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00億元。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技術轉移轉化活動。經認定登記的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按照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不超過1.5‰給予補助,最高補助80萬元;經認定登記的技術咨詢合同、技術服務合同,按照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不超過1‰給予補助,最高補助50萬元。中小微企業購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成果或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經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后,按照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不超過3%給予補助,最高補助100萬元。對新增國家級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示范機構,一次性分別給予100萬元、50萬元補助。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三)強化發展知識產權服務。圍繞濟南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和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為目標,以提高知識產權服務水平為核心,加快推進中國(濟南)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培育一批知識產權服務的骨干服務機構,開展咨詢代理、許可貿易、信息服務、資產評估、維權訴訟等服務,全面提升濟南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對專利創造、專利運用、專利服務、專利保護、專利管理實施政策補助。2022年全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34件。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
(四)提升發展檢驗檢測服務。加快推進濟南高新區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示范產業園建設,引進國內外知名檢驗檢測企業、特色實驗室及科研、檢測技術、標準制定等領域創新優勢企業,實現檢測設備、試驗場地、檢驗技術等資源共享。依托國家級檢測中心山東省藥學科學院的優勢,優化分析、測試、檢驗、標準等全鏈條服務。
支持濟南市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團隊和創客在科技創新過程中購買其需要的檢驗檢測及計算服務。依托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公用網平臺和濟南市中小微企業創新券管理平臺,發揮科技創新券作用。通過市平臺向本市或外省、市服務機構購買服務的,給予所支付服務費最高40%的市級資金補助;通過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公用網平臺購買服務并已獲得省創新券補助的,直接獲得所支付服務費40%的市級資金補助。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濟南高新區管委會)
(五)優化發展創業孵化服務。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專業化、差異化、多元化發展,逐步形成大型國企產業鏈延展型、民營企業業務拓展型、高端平臺支持型、社會資本產業集聚型、政府資源扶持型、國際化運營型孵化模式等多類型雙創孵化載體發展模式。發揮濟南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聯盟和濟南眾創空間發展聯盟的作用,面向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提供科技中介、信息交流、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等全方位服務。
支持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建設。加快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高質量發展,發揮其招引、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主陣地作用。對新認定的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給予每家最高50萬元建設經費資助。對新認定為國家級孵化器且屬于《濟南市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中所列我市十大產業領域的,給予最高500萬元建設經費資助;對新認定為國家級孵化器但不屬于我市十大產業領域的,給予最高100萬元建設經費資助。對新備案的市級、國家級眾創空間按實際投入額的50%分別給予每家最高50萬元、100萬元建設經費資助。
支持濟南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和海外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每家海外科技企業孵化器申報單位每年最高200萬元補助;每家海外研發機構申報單位每年最高50萬元補助。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六)創新發展科技金融服務。發揮科技銀行、科技擔保、風險投資等科技金融機構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作用,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同時加快金融科技載體建設,引進金融科技類企業,支持金融科技企業做大做強。依托落位科技金融大廈的山東省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持續推廣“評、保、貸、投、易”五位一體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形成集金融服務、成果轉化、技術交易于一體的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中心。
發揮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服務創業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對科技合作銀行開展科技金融風險補償金貸款業務,省、市、銀行風險共擔,市科技金融風險補償金貸款期限內,單戶科技企業納入風險補償的年度貸款余額不超過1000萬元。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七)統籌兼顧發展其他科技服務。圍繞科技服務業發展需求,培育科技咨詢、科學普及與服務、綜合科技服務,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業體系。發揮科技館科學普及作用,開展公益性科普服務。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
(八)加大科技服務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建立科技服務業“創業—瞪羚—獨角獸”梯度培育機制。開展科技服務業初創企業培育,實施初創企業培育計劃,遴選成長空間大、發展潛力好的本地優質科技服務業創業企業進入初創企業培育庫。開展科技服務業瞪羚企業培育,組織資本推介、項目展示、創業輔導等活動,增強瞪羚企業市場拓展力和影響力。開展科技服務業獨角獸企業培育,組織人才招聘培訓、企業經營管理、政策咨詢等專業化技術服務活動。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九)大力引進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外引內培并重,培養本地科技人才,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覆蓋領域廣的科技服務人才隊伍,為科技服務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依托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引進高端科技服務人才、團隊。深化實施泉城產業領軍人才計劃等各類重點人才工程,培養一批引領科技服務業高層次人才、團隊,引導企業與駐濟高校聯合培養科技服務人才。強化“人才新政30條”的落實。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十)大力培育、招引高端服務品牌。發揮濟南科技服務業聯盟作用,推動聯盟內企業聯合共建科技服務業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攻關。加強科技對外開放和科技招引,推動構建海外科技合作的歐美亞網狀架構,引進集群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吸引國外技術先進技術、優秀科研成果來濟轉化,促進科技對外開放有效開展,打造國際合作服務品牌。引進一批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和高端人才團隊,促進高端人才集聚和重大項目落地產業化。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三、保障機制
(一)健全工作機制。健全科技服務業發展協調推進機制,成立科技、發改、工信、財政、金融、市場監管、區縣科技部門組成的科技服務業工作專班,統籌協調解決科技服務業發展中的問題。
(二)強化政策支持。落實國家、省、市科技服務業發展系列政策措施,統籌利用各級財政資金,加大對重大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的支持力度。
(三)加強政策宣傳。圍繞國家、省、市鼓勵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宣傳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服務機構,營造有利于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氛圍。